《如歌岁月:我们从春天走来》座谈会在河北大学成功举办
——河北大学中文系1977级毕业四十周年纪念文集发布
(资料图片)
文/张红光 薄立伟 图/金强 袁靖轩
6月25日,河北大学中文系1977级毕业四十周年纪念文集《如歌岁月:我们从春天走来》新书发布座谈会,在河北大学七一路校区成功举办。
清晨,距离开会还有一个多小时,一群满头银丝、年龄已经六、七十岁的长者满怀深情地漫步在河北大学新校区校园里,他们缓缓走向图书馆209会议室。河北大学中文系1977级毕业四十周年纪念文集《如歌岁月:我们从春天走来》新书发布座谈会即将在这里举行。
河北大学党委书记、校友会会长郭健,河北大学原副校长、河北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李金善,河北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苏国伟,河北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卫森,河北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刘爱欣,河北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双新,河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张朋钊,河北大学图书馆馆长张如意、河北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邓一鸣、河北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白贵等领导、学者出席。
与会的主角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中文系招生的首届大学生。四十多年前他们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求和改变命运的期望,完成了在母校四年的求学时光。他们既留下了“科学春天”里激扬文字的青春印记,又书写了共和国历史上重要的一页。走出校门,他们响应祖国召唤奔赴四面八方。四十年后回首往事,他们追忆当年在各条战线积极备考、一心求学的心路历程,记录亲炙名师的难忘场景,回味磨砺心智的峥嵘岁月,重温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。他们沐浴着恢复高考的春风走进校园,又乘着改革发展的东风走向社会大舞台。
该书作者是1977年参加高考、1978年初进入河北大学中文系求学的几十位同学。他们分别以亲身的经历,把高考故事、求学经历写成文章,以“冬去春来”“校园时光”“振翅翱翔”“壮丽人生”“怀念同窗”五辑,献给母校、社会和读者。
这本近50万字的文集,真实记录了四十年前那一代高考考生的备考、入学、学习、奋斗的经历,字里行间也反映出河北大学学子引领时代风潮的改革精神、永攀高峰的学术品格。他们身上,铭刻着河北大学百年学府的文化传统和优良基因。
河北大学党委书记、校友会会长郭健高度赞赏了河北大学1977级中文系的不凡成绩、家国情怀和对母校感恩至深的真挚情感。这本新书的发布,不仅是各位校友对那个青春似火、岁月如歌的年代的追忆与珍藏,也是河北大学推动大学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件盛事, 对个人、对学校,都非常有意义,这就是百年河大根脉的传承。郭健书记认为,本书的出版必将进一步充实河北大学的文化内涵、丰富其精神谱系,成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生动教材,引导在校青年学生以优秀校友为榜样,胸怀 “国之大者”,秉承“实事求是”校训传统,在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成就精彩人生。
河北大学原副校长、河北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李金善说,河北大学中文系1977级的各位校友,40多年来以多种方式关注、关心、关爱着母校的发展,也以多种形式心系和助力着对母校事业的腾飞。郭健书记对校友工作高度重视,1977级更是新时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,河北大学教育基金会希望各位77级校友一如既往地关心母校发展,并对河北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。
河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张朋钊在致辞中说,大学是学子们的青春驿站、精神家园,是校友魂牵梦绕的地方。看着诸位撰写的一篇篇回忆,一页页文字,令人感动,这得益于河北大学“实事求是、严谨治学”的良好传统,得益于1977级学子的出色表现以及文学院深厚的积淀与栽培。如今40多年过去了,看到校友们取得的不凡成绩,深厚的家国情怀、对母校和学院的这份真挚情感,历久弥深,令人动容。
1977级校友代表何振虎汇报了本书的策划和出版情况,《如歌岁月:我们从春天走来》一书的策划源于1977级校友毕业四十周年的一次同学聚会,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无法相聚母校,随即生发出借助征文回忆大学生活、记录经历与感悟的号召。在征文组委会和编委会的努力下,中文系1977级校友们陆续写出回忆文章,这些文章在新媒体陆续发表后,逐步打开校友们记忆的闸门,激发出校友们的写作热情。先后有60人写作的77篇文章并陆续在自媒体发表,该书以自媒体文章为基础,由白贵、王维国、任文京主编,负责文集的文章内容重点、书名、体例和文集编纂工作等。这本纪念文集,各位作者只是选取一个角度,记述了一些难忘的往事。包括考学经历、大学记忆、师生情谊、文体学术活动等,尽管每一篇征文并未体现完整的大学生活,也没能充分展现所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贡献,但是汇集成书之后,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河北大学中文系1977级的整体风貌。作为恢复高考后首届大学生的回忆文章合集,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代人集体记忆的结晶,既是陶冶情操的优美散文,也是追忆时光、管窥时代发展的重要史料,具备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。
河北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邓一鸣表示,河北大学出版社作为河北省首家大学出版社,深植于河北大学的文化沃土,得益于诸多先贤、大师的科研成果与思想精髓,出版了大量优秀图书,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。此次承担中文系1977级校友的文集《如歌岁月:我们从春天走来》,不胜荣幸,从审读、校对、设计、出版等环节,都做了诸多细致的工作。
河北大学中文系77级班主任韩盼山教授用一词一诗,表达了感怀、感念的心情,令与会者为之动容。
韩盼山教授的词写道:“树蕙滋兰,培桃育李,百行千业当先。冬云消退,大地复春还。日丽风和雨细,望不尽,燕舞莺喧。何其幸,因缘宿定,际会沁芳园。华年,天尤眷,无疏故蕾,更怜新妍。历四巡秋夏,果硕花繁。借却长风碧浪,骄影遍,海北山南。香飘处,韶光闪闪,还似在眼前。”
韩盼山教授的诗写道:“清晨每起恋荧屏,一睹群英致世容。岁月峥峥留盛绩,华章熠熠寄深情。蛰苏不忘春雷讯,蕾绽还思细雨声。桃李无言蹊径在,人生有梦共龙腾。”
河北大学中文系1977级校友在座谈会中踊跃发言,他们深情回忆1978年3月至1982年3月在河北大学就读的青春岁月,回忆自己与河北大学中文系老师们之间的师生情谊;温情分享毕业后四十余年响应祖国号召、服务现代化建设、奋斗新时期迎接新时代的体悟,分享在学习、奋斗过程中与河大师长、校友守望相助、互相鼓励的故事;真情赞叹河北大学在新时代的发展成就,祝愿河北大学各项事业蒸蒸日上,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栋梁之才。
河北大学中文系1977级校友代表刘杰说,四十年前的恢复高考,震动了整个中国,它是思想解放的先声,也是拨乱反正的缩影。它不仅改变了亿万青年人的人生轨迹,更是拉开全社会思想解放的序幕。它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“知识改变命运”和“天道酬勤”“实事求是”的坚定信念,给无数寒门学子以未来的梦想,激励着有志青年为之奋斗。感恩母校栽培、悉心培育,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知识、教育和思维训练等,影响了大家的一生;自信人生,振翅翱翔,一切皆有可能,跨界照样可以作出不凡的成就。
河北大学中文系1977级校友代表刘建新激情洋溢地说,我们毕业40年,几次回母校聚会,每次都有新的体会和感受,变化的是校园校貌,不变的是河大人、河大精神和“实事求是”的校训传承。实事求是,看起来简单,但随着年龄和阅历,越发体会到校训的博大精深。有了实事求是,就能够客观看人、看事、看自己、看社会、看人生。有了实事求是,就不会迷失方向,就会慎思笃行,就会脚踏实地,就能够积跬步至千里。回忆我们毕业后走过的40年,得益于四年母校老师对我们的教诲。是母校,满足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求,厚重了我们的知识储备。四年的大学学习,使我们完成了人生最美的蜕变,破茧而出,自由翱翔。1982年3月,我们全班94名同学步入了工作岗位。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,需要各方面的人才。好时代给了我们用武之地,好环境激发了我们的潜力和动能,每个同学都开足马力,奋力拼搏,都在平凡的岗位上,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。这次的征文书名,同学们想了很多,最后编委会甄选了两个:一个是岁月如歌,另一个是如歌岁月。几经推敲,最后定为:如歌岁月。其实这两个书名,殊路同归,也恰如其分。40年历程,全班每一个同学都足够精彩,用知识、能力和汗水,谱写了时代之歌,奋斗之歌,人生之歌。全班90多个同学,都没有辜负老师的培养,在各自的岗位上树立了河大毕业生的形象,给母校增了光,添了彩。回忆我们毕业40年的历程,也有很多感触。伴随着祖国建设的飞速发展,同学们在各自的岗位,都因为成绩卓著而得到了提升,每个同学在职位提升的同时,也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。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中,很多人难以独善其身。但我们1977级90多位同学,都能不忘初心,没有因为权力的诱惑而丧失底线,始终保持着简单、真实、干净。40年,在复杂的社会里守住了纯真,经受了考验,都能够平安着陆。作为河大毕业生,我们值得骄傲和自豪。历经了40年的岁月,如今我们全班最小的同学,也过了退休年龄。但这一代人,辛劳惯了,闲不下来,多数人仍然在忙碌着。有的被返聘,有的在著书立说,有的活跃在国际舞台,有的在新的领域打拼。融入全班同学骨髓的信念始终如一:家国情怀,责任担当,有一份热,发一分光。这就是恢复高考第一届——1977级学生的特征和风貌,它是一个时代的标记,也是一个时代的符号。这次毕业40年征文,同学们写了40年工作、生活的不同侧面和点滴经历。尽管每个同学写的侧面不同,但有一点是共同的,就是愿意把毕业40年的经历,感受和体会写出来,向母校做个汇报,给学弟学妹提供个参考和借鉴。
河北大学文学院刘玉凯教授深情地说,77级同学深入骨髓地爱河大,“传承”是知识、学问,也是精神与境界。正如今天的活动,“传承”不仅仅是一种学术活动,更是一种严肃的机制和开放性的实践,这正是百年河大“涵育文化,激活思想”之“实事求是”的宗旨所在,也成为河北大学更新发展的不竭力量之一。刘玉凯教师以一幅原创的书诗歌法作品表达内心的情感,诗云“千里相思久,归来共一樽。诗文飞宿鸟,梦念过祥云。吾老群贤健,众生志拿云。新书持在手,一片故园心”。
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乔云霞教授深情地回顾了自己以助教身份为77级同学讲授写作课的经历,尤其是与77级同学亦师亦友、共同成长进步的难忘瞬间。
该书主编之一、河北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白贵教授说,面对着时代的滚滚洪流,历史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?盛年不重来,岁月催人老。当年圆梦大学的青年学子满怀激情,朝气蓬勃地投入到新时代的建设中;回望四十载风雨兼程,如今已是白头斑驳如霜。但时光飞逝带来的不是在回忆中沉沦、不是对过往的惆怅;依然能看到少年时代的书生意气与收获季节的成熟深刻。
四十年,恰好是一个人大学毕业后戮力奋斗的时间之和,大学时光作为求学和事业的过渡时期,对人生有着特殊且重要的意义。他们感慨,恢复高考是“鱼肚白初现天际”,是“春雷乍响”,是理想之门徐徐开启;校园时光是“难忘的年代”,是“如歌过往”,有“如山师恩”,有“同窗情谊”,有“圣贤之书”,还有那记忆中永存的“年轻的模样”;大学期间储备的能量伴随每一位同学的职业生涯,有人在大学期间明确了“人生目标”,有人从大学开启了“激情燃烧的日子”,有人在工作中“实事求是”,以校训相伴,他们毕业后经历了风雨,也看见了彩虹;更多人感恩高考,感恩河大,成就“壮丽人生”,他们来大学之前是学生,是农家子弟,是下乡知青,是车间工人,是战士,是教师,是干部,他们中不少人都经历过多个职业。他们来到河北大学中文系之后,十分珍惜学习知识的机会,汲取知识、潜心研究。他们毕业后在政界、在业界、在学界“砥砺前行”,“踏平坎坷成大道”,圆了“人生之梦”。他们怀念过往,追忆远去的师友;他们奋力前行四十载,为时代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青春;他们培养了子弟,激励着后生,继续为共和国、为新时代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。
母校河北大学,是出发点,也是归心地。回溯来时足迹,发掘河北大学文化理念和精神传统,“传承”是一种风气和潮流,存在于历史与当下;而也正是这不曾断绝的传承和积累,让我们有勇气面对未知的未来,带着时代使命与作为河大人的责任,砥砺不息,继续向前。
郭健书记在座谈会上向中文系1977级校友还详细汇报了母校河北大学近几年来在人才培养、教师队伍、人才建设、学科建设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、文化传承创新、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发展与成就。同时,他还强调,中文系1977级各位校友,绝大多数已步入含饴弄孙、颐养天年的退休生活,希望各位校友把身体健康永远摆在首位、为母校改革发展献言献策、为文化传承发展再立新功。
座谈会最后,河北大学1977级中文系班长李远杰代表校友向母校图书馆捐赠了班里同学首批36种、67册不同类型的个人著译图书,河北大学图书馆馆长张如意接受了捐赠并向大家颁发了证书。
此次座谈会由《如歌岁月:我们从春天走来》主编之一、河北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白贵教授主持。河北大学文学院、河北大学校友会、河北大学教育基金会、河北大学出版社、河北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、河北大学中文系77级联谊会联合主办。河北大学中文系1977级校友、河北大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共60余人与会。
河北大学中文系1977级毕业四十周年纪念文集《如歌岁月:我们从春天走来》新书由白贵、王维国、任文京担纲主编,日前已有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,面向全国公开发行
(来源:河北大学官网)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