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 行业动态 >正文
世界新消息丨【记忆】威远县葫芦口水库名称由来‖刘纬度

2023-06-15 08:05:44     来源 : 方志四川

威远县葫芦口水库名称由来

刘纬度

葫芦口水库是威远县最大的水库,地处清溪河中游的山王镇白龙村与新场镇三伏村交界处。四川省成都水文局地质大队先后在1964—1966年、1969—1971年进行了两次水利地质勘测,1971年完成地质勘查任务和葫芦口水库初步设计方案。1972年经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批准,由自贡市和威远县共同修建葫芦口水库,1979年胜利竣工。


(资料图)

矗立在葫芦口峡谷的雄伟壮观的水库大坝前壁上,镌刻着“葫芦口水库”五个大字,这是原省委书记杨超同志题写的。两侧竖写着“团结兴水利,深谷变平湖”。此后,葫芦口水库由四川省水利厅直属的长湖管理局进行管理,20世纪80年代被评为全国优秀工程,获得国家银质奖章。

葫芦口水库是自贡和威远的一级饮水水源,还具备灌溉、防洪、抗旱、发电等重要功能,40多年来安全运行,造福了威远和自贡人民,同时也成了人们向往的山清水秀的自然风景区。

葫芦口水库这一名称是怎样来的?这还得从1964年水文地质勘查说起。

笔者出生于1957年,老家在山王镇白龙村十三社(原民建公社长丰八队),离葫芦口大坝就200米左右。因此,耳闻目睹了水利地质勘查和修建葫芦口水库的全过程,也可以说我是伴着葫芦口水库勘测修建长大的。记得7岁那年(1964年)在长丰村小读书,班里来了位说普通话的小女孩叫罗新繁,大家都十分惊奇,直到今天,班上的同学大都还记得她,只是谁也没再见过。没想到到校当天吃午饭时,罗新繁随我父亲一起来到我的家。我父亲叫刘云光,是民建公社长丰村小的公办教师,他给大家说,罗新繁的爸爸罗云中是四川省成都水文地质大队的办公室主任,她随爸爸工作来到我家,并在这里读书,要我与她互相学习、互相帮助。父亲还说,她家在铺子湾天桥附近,以后大家可以去看看。事后我和哥哥、姐姐多次去罗新繁家玩,体验了一下当时城里人的生活。

为什么罗云中会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沟来?原来是四川省成都水文地质局水利地质勘查大队来了,当时地质大队租了我家大堂屋作临时办公室和重要物资保管室,罗云中就住在我们家。随着水文地质勘探工作的推进,来的人越来越多,最多时有五六十人,说话南腔北调,好些话都听不太明白。他们在今天的大坝附近(新场镇三伏村九社)修了七八排临时工棚,有土墙房子、茅草屋、帐篷,从威远到山王公路的大湾处修了近一百平方米转运站,做机器物资堆放点和地质队人员休息乘车点。还从这里修了一条小公路,经我们家门口直到葫芦口大坝方向,以便用架架车搬运机器、钻杆及相关器材。他们在我家附近方圆一公里展开地质钻井勘测,打了无数个钻井,老远就看见井架高耸入云,听到钻机的巨大轰鸣。我与小伙伴们一有空总去井架旁边看稀奇。

这个山沟里地方不大,但小地名真不少:如大坝的右岸靠山王方向有“打岩山”(古代从山王、新场方向的骡马驮运煤炭等,经“小石梯”“大石梯”“冷家洞”“长石坝”到铺子湾的煤盐通道从这里经过),再往上游走几百米,有“狗钻洞”“罗家岩”“松树楄”;左岸新场方向有“倒罐岩”“三尊佛”“大平岩”等;而在现在大坝前方几十米处有形似黄瓜的“黄瓜沱”,沱往下游拐弯处叫“潘家湾”,再下200米有座以河心大石与两岸石头为“桥墩”的“板板桥”。当时在这山上、山下、河边,打了好几十口地质勘察钻井,牵涉地名十几个,那么,到底该用一个什么名字来统筹,这让省水利地质勘查大队犯了难,当时负责现场的罗云中同志一筹莫展。

时任水利部部长杨振怀在葫芦口水厍 

一个星期天下午,我父亲和罗运中等去“打岩山”看现场,我父亲便讲了有关的传说故事:如离此3公里的白龙池因“小白龙”为民间缓解旱情而普降甘霖,而最后化成了龙洞水;“三尊佛”在此讲经说法普度众生;八仙中的“铁拐李”用葫芦里的药酒在这里悬壶济世等,大家听后,兴奋不已,认为修好水库如同神仙与大佛可造福人民,功德无量。这时他们往上游仔细一一看,前方一公里处“小堰沱”河面宽广,到了眼前“黄瓜沱”河面狭窄,“倒灌岩”和“罗家岩”靠得很近,连同“打岩山”小口子,整个形状如同葫芦,而大坝所在的位置如同葫芦之口。这时罗运中和我父亲异口同声说:“有了,有了!”大家问什么有了?罗运中和我父亲说:“这个地方的名字有了,就叫葫芦口!”大家说为什么?我父亲回答:“你们看这地形似葫芦吧,是天地之作,鬼斧神工,想必是大佛、神仙神功所为;如在此修建好水库,必能像神仙菩萨一样,造福百姓,称为‘葫芦口’再恰当不过了!”“对,就叫葫芦口!”大家都热烈鼓掌!

后来水文地质大队向上级汇报,得到认同,就正式将这峡谷山沟定名“葫芦口”,这里所有水文地质资料就以“葫芦口”定名了。

外国友人来葫芦口水库参观

1966年后期,地质勘查工作接近尾声,但史无前例的“文化大革命”让这里停工了,地质队的领导、技术人员、工人都撤走了。1969年,党的九大召开后,又开始恢复地质勘查,1971年完成了水利地质勘查和水库大坝的初步设计方案,这时葫芦口的名字才被周围群众知晓。随着1972年葫芦口水库开工修建,到1979年竣工而造福社会,它的名字在社会上广泛传开,今天已是名扬四海;而那些原本无数小地名早已消失得无踪无影。

“葫芦口”的名字像这里的神话故事一样,流芳百世,润泽千古。

特别提示

转载请注明:“来源:方志四川”

来源: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

文/图:刘纬度(原威远电大校长,现任四川省科技学闻学会智慧宣讲团副团长,四川省公民文化普及基地专家)

供稿: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

方志四川部分图片、音视频来自互联网,仅为传播更多信息。文章所含图片、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。

标签: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