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这首小词,题为“中秋作”,自然是写“人月圆”的喜悦;调寄《阳关曲》,则又涉及别情。
(相关资料图)
2、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,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,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。
3、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,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,而从“暮云”说起,用笔富于波折。
4、明月先被云遮,一旦“暮云收尽”,转觉清光更多。
5、句中并无“月光”、“如水”等字面,而“溢”字,“清寒”二字,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,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。
6、月明星稀,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。
7、“银汉无声”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,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,但由于遥远,也就“无声”了,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。
8、此夜明月显得格外圆,恰如一面“白玉盘”似的。
9、扩展资料:创作背景就在创作名作《水调歌头》(明月几时有)之后不久,苏轼兄弟便得到了团聚的机会。
10、熙宁九年(1076)冬苏轼得到移知河中府的命令,离密州南下。
11、次年春,苏辙自京师往迎,兄弟同赴京师。
12、抵陈桥驿,苏轼奉命改知徐州。
13、四月,苏辙又随兄来徐州任所,住到中秋以后方离去。
14、七年来,兄弟第一次同赏月华,而不再是“千里共蝉娟”。
15、苏辙有《水调歌头》(徐州中秋)记其事,苏轼则写下这首小词,题为“中秋作”。
本文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有帮助。
标签: